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学院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在先进制造领域的优势专业,以《中国制造202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国家制造业重大需求为背景,紧跟工业4.0时代步伐,贴近陕西制造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需求,围绕智能制造、智能控制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构建了“智能制造专业类群”、“智能控制专业类群”两大专业群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航空应用”专业群,下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和智能装备与系统7个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是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学院面向智能制造和控制产业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变革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发展的人才需求,重点在航空复杂产品多轴数控加工技术、机电产品4C系统应用(CAD/CAM/CAE/CAPP)、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与集成、智能服务与管理、航空复杂结构件精密数控加工、航空复合材料应用与制造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新能源发电、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机器人运动控制、无人机设计及制造、无人机摄影及应用、先进制造装备智能控制等十三个方向开展“一专多能”、“产学研用”多方位协同育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院以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发展等新模式。学院先后与北京精雕集团、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联合建立实验室。在学生培养、育人模式、实习就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年龄与职称梯次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3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1人,占比93.94%;双师双能型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的33.33%;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4人,占比42.42%;兼职教师31人。
实验条件:
学院实验工程中心突出智能制造、智能控制和航空应用技术三大专业特色,占地4000余平方米,拥有实验教学设施设备共600余台套,可分为三个大类,包括多轴数控加工中心、数控加工机床、全功能数控车床、数控线切割机、光固化快速成型机、桌面式3D打印机和智能柔性制造系统等先进机械加工设备;三坐标测量机、手持式3D扫描仪、固定式4目三维扫描仪和环形三维扫描系统等三维数字化精确测量系统;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平台、机电液综合实验台、精雕—数控加工虚拟仿真软件系统、hyperMILL计算机软件模拟系统等机电综合模拟实验平台,总价值超过1710万元。其中,逆向工程实验室是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实验工程中心在全力保障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指导学生完成作品设计加工400余件,有力地支撑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和全国无人机创新技能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实验工程中心作为陕西省教育厅逆向工程实验示范中心,每年还接待校外及社会团体的交流参观约30余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在学生就业、成果转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硕果累累:
我院共有“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两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目前这两个专业正在申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陕西省教学团队3个;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陕西省创新创业试点院系1个;陕西省创新创业课程2门;陕西省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陕西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院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承担省级教改科研项目13项;院级教改科研项目24项;申请专利95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
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成绩优异,近3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台达杯高校自动化设计大赛、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等国家级奖项70余项、省级奖项200余项。
就业与考研:
学院在本科教育方面,坚持以“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培养理念。考研率逐年上升,更有优秀学生跻身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民航大学、西安邮电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高校读研深造。
近年来我院学生考研上线率最高11%以上,最高录取率在10%以上;年终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在92%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校企合作:
学院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强企,毕业生质量社会认可度高。先后与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天准集团、中科航星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西安华航唯实机器人有限公司、爱德华三坐标测量技术有限公司、瑞声科技等5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
学院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与企业合作成立“订单班”。
已与三家企业签订定制培养协议,采取“3+1”培养模式,经企业宣讲、学生自主报名、面试选拔等环节,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组建上课班级。根据企业产品生产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开设课程,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同时企业每年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用于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资助。订单班培养的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未来前景,社会适应性强,待实习期结束后直接签约就业合同,能够快速与企业的运转实现无缝对接。
第二课堂:
学院重视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和无人机、机器人等科技创新活动,吸引了众多学子的参与,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同学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院依托于省级一流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雄厚师资和条件,于2014年成立“鹰之舞”航模队,现为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航模队。这是一支由学院提供经费和技术支持、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组织。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约60%的队员成功考取无人机飞行执照,每年代表学院外出参加飞行表演、技术指导及社会公益活动10余次。在全国大学生三维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大赛、航模国际飞行挑战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专业方向:多轴数控加工技术方向
简介:多轴数控加工即多坐标联动加工,高柔性、高精度、高集成性的多轴数控加工技术很好的解决了复杂零件加工的精度,大大缩短加工和研发周期并提高了新产品的成功率。多轴数控加工技术已经成为现代航空、航天、机械制造、模具、汽车、电子、轻工等企业复杂产品制造的主要手段,该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核心技术之一。
主干课程: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数控加工技术与编程、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应用、多轴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
就业前景:毕业学生在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多轴数控加工技术,可从事航空、航天、机械、轻工、汽车、电子等行业的数控设备的操作、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工艺实施、安装调试、维护管理、数控设备技术服务等工作。
岗位包括:产品设计工程师、产品结构分析工程师、数控编程工艺师、数控设备的管理维护人员、数控产品的销售人员、测试员等。
专业方向:机电产品4C系统应用(CAD/CAM/CAE/CAPP)
简介:4C系统即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分析、工艺系统,4C系统的应用对工业生产、工程设计、机器制造、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它已成为工厂、企业和科研部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设计水平、降低消耗、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培养掌握4C系统应用人才是顺利实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主干课程: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计算机辅助设计、CAM 软件及应用、CAE 软件及应用、CAPP软件及应用。
就业前景:毕业学生在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分析、工艺系统应用,可从事航空、航天、机械、轻工、汽车、电子等行业的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实施、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岗位包括:机电产品设计工程师、机电产品结构分析工程师、机电产品制造工艺编制人员、机电产品的管理维护人员、销售人员、测试员以及机电设备改造工艺员等。
专业方向: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与集成方向
简介: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与集成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不仅能进行智能制造装备的设计与开发,还能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制造设备进行集成构成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生产线等智能制造系统,并具有对智能制造系统进行调试、管理与维护等能力。
主干课程:智能制造导论、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现场总线与PLC、工业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工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数控加工与编程、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工厂技术基础。
就业前景:学生在掌握自智能制造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从事智能制造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对智能制造装备、生产线进行设计、安装、调试、管控和应用等工作。岗位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产品设计工程师、安装调试工程师、系统运行操作工程师、设备维护工程师、设备检修工程师等。
专业方向:智能服务与管理方向
简介:智能服务与管理主要包括智能服务和智能管理两方面,其中智能服务提供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智能设备的安装、控制、运行、维修、回收等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以及非生产性服务主要指智能制造的技术服务、智能数据的信息服务、智能管理咨询服务、物流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网络精准营销、在线支持服务等高于生产的服务;智能管理非生产性服务主要指智能制造的技术服务、智能数据的信息服务、智能管理咨询服务、物流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网络精准营销、在线支持服务等高于生产的服务。
主干课程:现场总线与PLC、工业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工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生产计划管理、工业智能云服务、智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制造系统信息安全、人因工程
就业前景:毕业学生在掌握智能制造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从事智能制造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对智能制造装备、生产线进行设计、安装、调试、管控和应用等工作。岗位包括:制造资源数字化管控、智能工厂、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智能机器人、3D打印、激光制造、高端成套设备设计及集成、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和绿色制造等方面的研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专业方向:无人机摄影及应用方向
简介:无人机摄影及应用方向以无人机挂载应用为主,结合先进传感器技术,兼顾无人机控制系统二次开发,聚焦无人机民用领域,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与综合的优势,解决生产生活中棘手问题,向无人机综合应用技能方向发展。
主干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飞行原理与空气动力学、通讯与导航、卫星导航与定位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无人机摄影测量原理、无人机结构与系统。
就业前景:学生在掌握无人机相关技术之后,可在影视传媒集团、地理信息部门、电力部门、农林植保以及无人系统研发制造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无人机飞行操作、测绘、航拍、植保、消防、救援、应急救援、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类岗位工作;岗位包括:无人机航测工程师、无人机飞手、图像处理工程师、航拍工程师、无人机植保等。
专业方向:无人机设计及制造方向
简介:无人机设计及制造方向以无人机平台的设计、制造以及控制系统开发为目标,兼顾应用挂载的设计和制造,结合机械设计制造、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不断的汲取材料、电子和信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向智能飞行器方向发展。
主干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飞行原理与空气动力学、电路电子技术、机械原理与设计、通讯与导航、无人机总体设计、飞控原理及编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就业前景:学生在掌握无人机相关技术之后,可从事无人机系统设计、结构设计、任务载荷设计与制造、无人机平台软件二次开发等相关科研和研发工作,亦可从事机械、电子和软件开发等行业的工作;岗位包括:无人机结构工程师、无人机系统工程师、无人测试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
专业方向:航空复杂结构件精密数控加工方向
简介:航空零部件以材料难加工、制造精度高、工作环境复杂、产品使用期长而著称。航空复杂结构件精密数控加工将CAD/CAM/CAE、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技术、智能检测技术等各环节融为有机整体,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加工效率、提升加工工艺、缩短制造过程、减少生产成本,充分实现航空领域复杂精密产品如叶片、整体叶盘、叶轮、机匣、齿轮等复杂零部件高柔性、高精度、高集成性、高效率的加工与检测。
主干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加工技术与编程、多轴数控加工技术、飞行器结构与原理、结构有限元分析、飞机钣金工艺、飞机装配工艺学、逆向工程技术等。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可从事航空航天、以及机械材料成型等领域的飞行器数字化制造、航空航天零部件精密数控编程、飞机维护与维修,数控化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服务及工程管理工作。岗位包括:航空精密加工与编程、飞机装配与检测、产品结构分析、航空精密检测等。
专业方向:航空复合材料应用与制造技术方向
简介:复合材料已成为继铝、钢、钛之后,迅速发展的四大航空材料之一。复合材料具有轻重量、高强度、高模量、结构功能一体化和设计制造一体化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且复合材料用量已成为评价航空航天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件先进制造技术,主要涉及CAD/CAM/CAE、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以及制品检测技术等环节,能够实现大尺寸/复杂形面复合材料结构件的高效率、低成本、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制造。
主干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数控加工技术与编程、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应用、复合材料检测技术、飞行器结构与原理、结构有限元分析、复合材料装配工艺等。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可从事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的复合材料结构件生产制造、数控工艺与编程、飞机维护与维修,复合材料技术服务及工程管理等工作。岗位包括: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复合材料结构件维修与检测、产品结构分析、飞机零部件装配、航空精密检测等。
专业方向: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
简介:该方向研究电力系统的测量、保护、调节、控制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电力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及其他电力系统新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主要涉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网技术、新能源技术、自动化装置等技术和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已经成为电气信息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装置、电气控制与PLC、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可在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电力装备生产与制造企业从事电气设计、远程供电、电网运行维护、发电过程和电力装备生产制造过程的生产管理等工作。岗位包括:电气工程师、工控工程师、机电技术员、技师等。
专业方向:新能源发电方向
简介:新能源是属于可再生能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能源密度低、蕴藏的分散性、间隙性、随机性。因此它们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新能源又是属于清洁能源,它们的开发利用不会污染环境。因此,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是各国未来能源政策的重大选择。 该方向面向新能源发电领域,培养从事风力发电、太阳能应用、核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装置的运行操作、安装和检修工作,并具备对新能源发电设备进行局部技术改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继电保护装置、电气控制与PLC、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新能源与技术、风电厂电气系统、新能源发电变流技术。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也可从事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设备制造、检修与维护、集控运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岗位包括:电气工程师、销售工程师、机电技术员、技师等。
专业方向: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方向、机器人运动控制方向
简介:机器人工程是新兴的交叉学科,融合了应用数学、力学、自动控制、计算机、电子信息、机械工程、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机器人技术是21世纪高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的重要内容。
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方向: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主,兼顾服务机器人和其他特种机器人的系统集成(设计)与应用,结合机械设计、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融合机构动力学、自动控制、现场总线、数据通信、电子信息等方面的新进展,应用于机器人工程领域各场景。
主干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机器人编程与仿真、伺服电机与驱动技术、机器人检测技术与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特种机器人及应用。
机器人运动控制方向: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为主要研究目标,结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电子技术等技术,不断融合线性与非线性控制、测试与传感、电力电子、电机与驱动、信号处理等方面的新进展,应用于各种类型机器人运行过程的精确控制。
主干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编程与仿真、运动控制、伺服电机与驱动技术、机器人检测技术与传感器、机器人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移动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技术。
就业前景: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检测、安装调试、售前售后支持、研发、生产管理等;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的集成开发、安装调试、技术支持、生产管理等;机器人应用企事业单位的设备调试、检测、运行维护、操作、管理等。部分毕业生可升入研究生层次进行更深入和专业的学习、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典型工作岗位:机器人应用工程师、机器人系统集成工程师、机器人电气工程师、机器人机械工程师、机器人售前工程师、机器人维护工程师等。
专业方向:先进制造装备智能控制方向
简介:智能装备与系统专业是教育部2019年批准新增的本科专业,为满足国家发展先进智能装备的需求而设立,实现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工业装备的集成与融合。智能装备与系统作为自动化类中的新兴专业,立足培养现代制造业迫切需求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使之具备复杂运动控制、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数据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智能装备与智能系统设计原理、思路和方法,提高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于国家智能制造和区域内制造行业的可持续自主发展。
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智能机电装备系统设计、智能装备故障诊断与维护、智能装备系统设计
就业前景:在装备制造、智能检测、机器人及其它智能工程领域,从事智能装备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服务、运行管理、使用维护等方面工作。岗位包括:智能装备技术应用工程师、智能装备系统设计师、智能装备产品开发工程师、智能生产管理工程师、数字化转型工程师等。